填写日期:_____________
家庭代号:_____________
填写人:□ 父母 □ 子女
年龄段:□ 12-14岁 □ 15-18岁 □ 19-25岁 □ 25岁以上
评分标准:1=从不 2=很少 3=有时 4=经常 5=总是
1 2 3 4 5
我们每周固定进行家庭崇拜 □ □ □ □ □
我们会根据孩子年龄调整崇拜内容 □ □ □ □ □
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坚持家庭崇拜 □ □ □ □ □
全家人都积极参与家庭崇拜 □ □ □ □ □
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谈论信仰 □ □ □ □ □
1 2 3 4 5
我们的崇拜包含读经环节 □ □ □ □ □
我们的崇拜包含祷告时间 □ □ □ □ □
我们会分享生活见证 □ □ □ □ □
我们会一起唱诗歌 □ □ □ □ □
我们会讨论圣经与生活应用 □ □ □ □ □
评分标准:1=完全不同意 2=不同意 3=中立 4=同意 5=完全同意
1 2 3 4 5
信仰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□ □ □ □ □
我愿意继续持守基督信仰 □ □ □ □ □
我认同家庭的信仰价值观 □ □ □ □ □
家庭崇拜帮助我建立个人信仰 □ □ □ □ □
我希望将来在自己家庭中实践家庭崇拜 □ □ □ □ □
1 2 3 4 5
我定期个人读经祷告 □ □ □ □ □
我主动参与教会活动 □ □ □ □ □
我在决定中会考虑神的心意 □ □ □ □ □
我会和其他信徒分享信仰 □ □ □ □ □
我经常思考信仰问题 □ □ □ □ □
1 2 3 4 5
我觉得父母的信仰很真实 □ □ □ □ □
我愿意和父母讨论信仰问题 □ □ □ □ □
家庭崇拜拉近了我与父母的关系 □ □ □ □ □
我认为家庭崇拜对我有正面影响 □ □ □ □ □
我从父母身上看到好的信仰榜样 □ □ □ □ □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信仰传承得分:____/25
属灵习惯得分:____/25
家庭关系得分:____/25
总体评估:____/75
评估人签名:____________
评估日期:______________
李美华是全职妈妈,丈夫志明是工程师,经常加班出差。虽然志明是基督徒,但总说:"属灵教育你比较在行,孩子的信仰就拜托你了。"当孩子们问"为什么爸爸不和我们祷告?"时,美华感到无助。
初次尝试的挣扎在姐妹聚会听到家庭崇拜课程后,美华开始和孩子们进行简单的家庭崇拜。当8岁的小宇兴奋地邀请爸爸参加时,志明的反应是:"我工作已经很累了,哪有时间?而且你妈妈做得很好,不需要我参与。"
转机的出现第三周,教会弟兄来访时分享:"我以为提供经济支持就够了,直到意识到孩子们更需要我的属灵陪伴。"志明开始反思,主动询问家庭崇拜的进行方式。
丈夫的成长志明第一次带领时很紧张,只是简单读经祷告,但孩子们眼中的喜悦让他深受感动。慢慢地,家庭崇拜成为他了解孩子内心的窗口。六个月后,志明主动调整工作安排参与家庭崇拜,他说:"我现在知道,做孩子们的属灵榜样比赚钱更重要。"
王志强担任青年小组长五年,发现许多活跃会友的孩子对信仰冷淡,甚至抗拒来教会。在小组聚会中,张弟兄沮丧地说:"我们在教会服事多年,却连自己的孩子都带不好。"
发现解决方案在牧者研习会上,志强听到家庭崇拜课程介绍,立刻意识到这是小组需要的。但他知道推动不易——成员都很忙碌。
策略性推动志强采用渐进式方法:先在小组分享家庭属灵传承的重要性,邀请有经验家庭分享见证,然后提议一起学习家庭崇拜课程。
挑战与坚持遇到的困难包括:时间安排困难(采用线上线下结合)、期望值管理(提醒这是长期过程)、特殊情况处理(为有特殊需要孩子的家庭找到合适方法)。
丰硕成果六个月后,80%的家庭开始家庭崇拜,孩子们在教会更投入,夫妻关系改善,小组氛围更温暖。志强看到小组从普通查经小组转变成相互支持的家庭成长群体。
陈牧师牧养中型教会十二年,虽然各项事工兴旺,但年轻人流失率高让他担忧。他观察到:"我们花很多精力做儿童主日学、青少年事工,但忽略了最重要的家庭。"
寻找解决方案陈牧师研究发现:父母是孩子属灵成长最重要的影响者。了解家庭崇拜课程后,他看到了价值,但知道推动教会改变不易。
三阶段推动计划
挑战与突破面对传统观念阻力、忙碌生活挑战、完美主义压力等困难,陈牧师耐心解释这是回归圣经教导,强调重点是建立习惯,神使用不完美的父母。
深远影响两年后看到:青少年流失率下降,家庭成为彼此榜样,教会在社区见证更有力,形成重视家庭、支持父母的新文化。陈牧师说:"我们不能只在教会建造属灵的殿,更要在家庭建造属灵的祭坛。"
开始行动:不等待完美条件,从简单开始 坚持不懈:面对挫折不放弃,调整方法继续前进 相互支持:建立支持网络,分享经验和鼓励 依靠恩典:承认不完美,相信神的恩典够用
时间压力:从短时间开始,重质量不重数量 角色困惑:丈夫学习承担属灵领袖责任,妻子给予支持和鼓励 期望管理:关注过程而非立即结果,庆祝小进步 个别差异:因材施教,为不同家庭情况找到合适方法
每个故事都证明:当家庭愿意建造属灵祭坛时,神的祝福超过所求所想。家庭崇拜不只是一个宗教活动,而是:
无论你的家庭现状如何——丈夫忙碌、孩子叛逆、时间紧张、经验不足——都不要成为开始的阻碍。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:
神不是在寻找完美的家庭,而是寻找愿意的心。

就像母亲天生具备哺育婴儿的本能一样,基督徒父母确实拥有引导孩子属灵成长的内在能力。这是神赋予每个信徒的神圣呼召和天然禀赋。然而,正如初为人母的女性虽然有哺乳的生理能力,却仍需要学习正确的哺育方法、营养搭配和育儿技巧一样,在属灵养育的道路上,我们同样需要指导、鼓励和支持。
许多充满爱心的基督徒父母在尝试建立家庭崇拜时遇到挫折:孩子们不配合、自己缺乏信心、不知道如何开始、坚持几天就放弃了。这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爱或信心,而是因为缺乏实用的方法、持续的鼓励和同伴的支持。这正是教师培训群体存在的价值所在。
打破孤军奋战的困境
在个人摸索的路上,我们常常感到孤单和无助。当遇到挫折时,很容易怀疑自己、放弃努力。但在一个学习群体中,您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。其他成员也在面临类似的挑战,这种共同的经历创造了深度的理解和连接。
当您分享自己的困难时,会发现原来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挣扎;当您庆祝小小的成功时,整个群体都会为您喝彩。这种相互理解和支持是个人学习无法提供的宝贵资源。
集体智慧的力量
一个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有限的,但一个群体的集体智慧却是无穷的。在教师培训群体中,每个成员都带来了独特的背景、经验和见解。有人擅长与青少年沟通,有人在处理年幼孩子方面有经验,有人在时间管理上有妙招,有人在创意活动设计上很有天赋。
当大家聚在一起分享时,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库。您可能为如何让5岁的孩子安静下来而苦恼,而群体中的某位成员恰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。这种互相学习、取长补短的过程,让每个人都能快速成长。
问责与鼓励的平衡
在群体中,我们建立了温和的问责关系。当您知道下次聚会时需要分享这周的实践情况时,您会更有动力去尝试和坚持。这不是严厉的监督,而是爱心的关怀。群体成员会询问您的进展,为您的努力鼓掌,在您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。
这种问责是双向的——您也会关心其他成员的进展,为他们祷告,给他们鼓励。这种相互关怀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,让每个人都更愿意坚持下去。
庆祝成功的喜悦
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孤独的,但在群体中分享成功却是加倍的喜悦。当您兴奋地分享孩子第一次主动要求家庭祷告的经历时,整个群体都会为您高兴。这种共同的庆祝不仅增强了您的成就感,也激励了其他成员继续努力。
群体中的成功故事成为每个人的鼓励和榜样。看到其他家庭的转变,您会相信自己的家庭也能经历同样的祝福。
从枯燥到有趣
独自学习往往是枯燥的,但群体学习却充满乐趣。大家一起讨论、分享、笑谈失败、庆祝成功,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。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习变成一种享受,而不是负担。
创意的碰撞
在群体互动中,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,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意和灵感。也许您从来没想过用手工制作来配合圣经故事,但群体中的讨论启发了您;也许您从来没考虑过用音乐来丰富家庭崇拜,但其他成员的分享给了您新的思路。
长期的关系建立
培训群体不仅仅是短期的学习班,更是长期的支持网络。即使正式的培训结束了,这些关系仍会继续。您可以随时向群体成员求助、分享新的发现、一起面对新的挑战。
共同的异象和使命
群体成员因为共同的异象而聚集——都希望在家中建立美好的属灵传统,都渴望看到孩子们在信仰中成长。这种共同的使命感创造了深度的连接和持久的友谊。
非洲有句谚语说:"要走得快,一个人走;要走得远,一起走。"在家庭崇拜教师的培训路上,我们选择一起走,因为我们知道这条路需要坚持,需要鼓励,需要智慧,需要爱。
在群体中,我们不仅学到了方法和技巧,更重要的是,我们找到了同路人,建立了支持系统,获得了持续前行的力量。让我们一起踏上这个美好的旅程,在相互扶持中成长,在共同努力中看见神在我们家庭中的奇妙作为!
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.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,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.